浏览过的商品

九江县之岳母教子

发布日期:2019-04-26

岳飞的父亲岳和一家,世代以种地为主,以多年来的辛劳所得购置几亩地,盖上房子,日子过得还算顺畅。岳飞出生的那天,因喜得贵子,夫妇俩正高兴,筹划着给孩子取个吉利的名字,正寻思间,一只大鸟呼号着从屋顶飞过,两人一合计,就给孩子取名为“飞”,字鹏举,以期待孩子将来有个好的前程。一场洪水,冲坏了房屋,荡尽了家财,洪水退后,姚氏带着孩子回到家,看看往日熟悉的村庄已成一片废墟,年幼的孩子尚在喂奶,丈夫此刻又下落不明,姚氏禁不住泪如雨下,但咬咬牙,开始收拾这破败不堪的家。从此,就把持家育子的重担挑在了自己的肩上。地无法种了,白天她走门串户,替人打短工做零活;晚上,她纺纱织布、缝衣补袜,维持生计。她深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知道生存的能力靠幼年的磨练,孩子刚刚懂事,她做了一个小柴扒,编了一个小竹筐,让小岳飞上山捡柴。每天晚上,无论多累多倦,她都要给孩子讲上几个故事:荆轲刺秦,舍生取义;孔融让梨,敬老尊长;管宁轻财重义,断袍割席等等。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地懂事,岳母感到欣慰、感到安慰。


岳母知道,读书识字,是创立大业的基础。于是,拿出自己用汗水换来的积蓄,买来书记笔墨,在若明若暗的灯光下,一字字、一句句,教孩子读,教孩子写。岳飞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把妈妈教的一切都熟记于心。姚氏想:“这孩子有个好根底,将来一定可以成才”她拔下头上的银簪,把她唯一的嫁妆送进当铺,然后捧着几文碎银,牵着小小的岳飞,来到村里的私塾。看着这满脸憔悴却双目闪烁着无限期待之光的姚氏,教书先生两眼湿润了。他的心,为这生计尚难维持却有着如此强烈求学愿望的孤儿寡母所感动!是啊,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母爱中最高的情操就是奉献。


民族英雄岳飞二十从军,二十四岁的时候返回家乡奔丧,是他父亲的祭祀日,当时正遇金兵南侵,再次离家从戎,出发那天,岳飞前来向母亲拜别。望着满身戎装的孩子,她彷佛又看到了那茫茫洪涛中那张酣睡的脸,看到了那冻肿的脚板上扎着的刺,她凝神静思,双眼一亮,缓缓站了起来,走进了内屋。转身出来,手端着香炉、烛台,在岳家灵台前一一放好,缕缕清香,在点点闪亮的香头上飘绕,把姚氏过门不久的儿媳妇李氏与岳飞的脸都映得通红。她从一小盒中拿出一根两寸长的绣花针,对岳飞说:你能上阵报国,为娘心里高兴,从小到大,娘告诉过你,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死,国方有望。为使你永世不忘,娘要在你背上刺下几个字,以作你陷阵杀敌,报效国家的誓言!”“母亲说得极是”,岳飞跪下,解下上衣,俯下身去,如铁铸一般纹丝不动。微微颤动的针扎了下去,随着一堆艳丽血花的溢出,岳飞的肩轻轻一动,“痛吗?”姚氏停住手,低声问道,咽喉似乎有点梗咽。“不”,岳飞抬起头,笑一笑,回答母亲。“好儿子,有志气!”绣花针在肌肤上点点刺下,当最后一点红珠冒出时,“尽忠报国”四个鲜红的大字赫然刺在了岳飞铁板般的脊背上。带着母亲的深情,岳飞开始了新的抗金旅程!从投军第一天到被害殉国,岳飞始终不忘母亲的训导。他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捍卫国家与民族的尊严,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畏气魄,使敌人闻风丧胆,弃甲丢盔。大家可以看得到,这上面只刻了两个字“报国”,为什么呢?这里就有得听了,大部分人会问:不是“精忠报国”吗?这是一个误区,需要追溯到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九月,岳飞奉朝廷被召,由江州(今九江)至杭州受封,赐御一面旌旗,上面写着“精忠岳飞”,就这样,后人转语为“精忠报国”,并且我国自古以来以皇帝金口,一言为定相习,所以“精忠报国”才得以流传至今并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