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过的商品

德安县之子不识母

发布日期:2019-05-18

常乐里的义门陈氏是一个非常和睦友好相处的封建大家庭。他们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儒学为治家之本,弘扬一个“公”字,厉行一个“教”字,在利益分配面前讲究公道平等,体现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原则,是我国古代大同世界的理念的光辉典范。在精神文化方面又创办起我国最早的大型书院之一,史称“东佳书院”。有效地传承这一理念。


“唐朝无旧景,尚有九江陈”。远自盛唐开始,义门陈就保留和发扬起太平天下的教化之风。以义治家,以义传家。上下之间,尊老爱幼。夫妻之间,不离不弃。兄弟妯娌之间不争不妒。邻巷里陌无吵架斗欧。待人诚恳不尔虞我诈。家族内无挑拔是非,以强凌弱、坑蒙拐骗之类的事,外界评价也很好。用当时的话来说是“内无间言,外无谤语”。


有一次,宋真宗诏见在朝堂上任职的陈延尝,问其义门家况,陈回答说:“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农夫不怨耕田苦。”意思是他们家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聚族为家,以农耕为乐。宋真宗似有不解,问:“子不识母,人生不孝,岂能称义”?


陈延尝当殿作了解释。原来,义门陈人无论谁家出生了小孩,都集中起来哺育,统一进行管理。无论谁家的奶母,只要奶水来了,就到待哺堂,轮流给婴儿进奶。或者,婴儿饿了,要吃,不论是哪位母亲,只要碰上了,就会自觉给孩子喂奶。这就是传说中的“百婴同堂待哺”。婴儿断奶后,又统一由保姆教他们吃饭。在陈氏家族内用餐,有老年席、成年席,学童席和幼儿席。孩子们在幼儿席吃饭长大,有吃的,有顽的,其乐也融融。乐而不思母,也在情理中。


从幼儿到学童,进学馆书院之前,有一个程序,就是“及笄”(也就是将头发扎成几个辫子),得由父母把各自的孩子接回,进行一番鼓励和教育,称作“父诫母训”。这时的儿女们才会知道父母是个什么样子。所以,义门陈氏中,父母名副其实成为孩子们的第一个老师。


父诫的主要内容是,晓以家法,口头上将本族族规告诉子女,犯了哪一条,是要按律行事的。母训则要求子女们如何居家处世。口授完毕,则拿出一副约长3尺、宽2寸的竹板,让子女跪拜,上写两行字:“家有三尺法,官省五条刑”。让子女们时刻牢记在心间,家法是不客气的。


由于子女们是第一次跟父母见面,从未受到那种溺爱,因而对大人的教诲也刻骨铭心,终生不忘。陈氏家庭法规森严,违犯者却廖廖无几。所以,株连九族的事几乎没有发生过。朝廷几次把义门陈作为教化全国农民的一个典范,并且累受皇封,看来绝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