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过的商品

德安县之东佳书院

发布日期:2019-05-23

东佳书院,起源于唐,扬名于五代,鼎盛于北宋,延续至清光绪年间,经历了由义门别墅、东佳书楼(书屋)、陈氏书堂、东佳书院,敷阳书院的嬗变,是我国古代私立教育的缩影。


唐朝晚期,唐僖宗首旌“义门”的同时,还赐诗,其中两句“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知惟有义门陈”。出自金口玉言,义门人的名声鹊起,海内皆知,且无可争辩。文人墨客莫不慕名来访。这就是“衣冠江左慕家风”的独特风景了。


当时义门陈氏的家长陈衮考虑,四方名士和达官显贵来访日众,必须有一所象模象样的公寓。一日,陈衮东行二十里,至紫岩山麓(属傅山西南余脉),见赤壁高悬,紫岩列嶂,便信步登上岩面。近见:“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 临空北悬;一岩似虎,伏巅东腾;中岩赤壁,陡然下坠。陡壁下,紫岩窍裂,藤蔓帘穴,泉流浩涌,飞波千尺”。远望:“云漫远山,岚莽南疆”,“群峦逶迤,起伏沧浪”。犹如虎踞龙蟠,又恰似一首自然好诗在吟唱。


因为在义居以东,山水甚佳。义门人就把他叫“东佳”山。就在这里建起一座楼阁,叫做“寄咏舒”,也称义门别墅,专门用来接待贵宾用。接待的事,并非日日都很多,义门陈人就在“寄咏舒”的旁边建起私塾,充分利用这里的山水灵气和房屋,培养自家子弟。据《湘山野录》所载:“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大概这就是最初的立意了。


然而,别墅难以适应文人雅士的需要,还得有更多的寓楼以及含量更丰富的文化底蕴。九年后,陈衮又在“寄咏舒”别墅的“隔里之遥”,建一座大型建筑“东佳书楼”,将义门陈累世积书集存于此。仰观书楼,宏伟古仆,制度典雅。远而观之,“东佳书楼”四字高悬中楼。楼分三层,依山势而建。上为“御书阁”,檐挺廊扬,冠雄垛壮;中为“百科书斋”,理、工、医、农、诗、书、礼、乐、易、春秋、大、小雅,应有尽有。下为“文范堂”,雕栏凭窗,画坊垂廊。


很明显,扩建的东佳书楼,向着大型图片馆的方向发展了。这都是因为义门陈人在外作官的多起来,很快聚集了各地大量的文书典籍。北宋名宰相寇准就说过:义门陈氏书楼“楼藏万卷书”,所藏书贴,号“天下第一”。


大量的藏书,首先成了“陈氏子孙的观摩之所”,“将举家子弟油油归化”。然后“广延墨客”。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读书氛围里,“蒸蒸而慕之者”,纷纷集游东佳。路上“旌旗迎五马”,门巷“遍多长者车”。别墅里“楼上落霞沾笔砚”;书楼内“乡党优游礼乐中”。形成“三千灯火读文章”的可喜而可观的局面。


为了便于陈氏子孙读书和求学,解决他们从义居到东佳往返几十里的困难,改走读为住读。陈氏族长们又在东佳书楼增设堂庑,开垦田地,建立东佳庄,发展繁盛时也称“东佳都”。供读书人住宿,并使讲学的居土们有适当的场所和居留的余地。这样,东佳书楼就发展为以书楼(图书馆)为中心的家塾了。私立学校开始形成了。


为了让整个义门陈氏家族后代受益,义门陈还通过《家法三十三条》第八、九条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童子年七岁令入学”。用现在的话说,既有中等教育,又有初等教育在内。当时人们把“书堂”“书屋”并称为“陈氏书堂”,没有特意把它分开。


由于累朝历代帝王的连续旌表和朝中大臣们的题赠,义门陈氏地位日见巩固和提高。加上陈氏人由读书、进士而官者众,社会影响很大。来义门“陈氏学堂”读书和肆业者不仅有陈姓,而且很多外姓和知名人士都参与其间。经过义门陈氏的“多年经营、万力鼎建”,到北宋,已由原来的仅能应付讲学的书堂,逐步发展成“兼亭台楼阁,耸延四方”的书院了。书院不仅担负教育童蒙,兼习诗书,讲授礼乐,而且为进士科举担负辅导的重任。很多落第才子继续来此攻读,以便参加来年大比。因此,课程就更加全面,更加高级,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了。


在这所“大学”里,培养出陈氏“八文龙”、“九才子”,还有“兄弟三进士”、“父子同科第”等众多前朝佳话。人们在茶余饭后,总是津津乐道而不绝于耳。  


圣旨分庄后,东佳书院规模不如从前,但一直在办。不过,已交由县儒学接管,由家塾性学校变成县办儒学。宋崇宁年间迁至县城东边的河东贩,改称“义门书院”。后又经“河东书院”、“敷阳书院”等几次更名和发展变迁,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将“敷阳书院”改成德安县高等小学堂。书院的历史在此终结。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河东畈的山坡即书院旧址上,创建了德安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德安中学(德安一中的前身)。至今,人们像不忘义门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一样,同样不忘义门陈人注重教育兴办教育的战略眼光和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