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过的商品

德安县之“帽子碑”下

发布日期:2019-05-25

话说北宋时,有位宰相参拜少林寺,回到京都汴梁,竭尽他平生才气写了篇为皇上祈求不堕轮回的文章。拿今天的话讲,就是向西天佛祖打个报告,请佛祖开恩,让皇上长生不老。文章洋洋洒洒,铺陈得法,用辞华丽。书法秀美流畅,柳筋颜骨,有大家风度。皇上御览后,很快令密州刺史复制一份,在中州大地找一块高地,刻成碑记。


官员们接旨后,不敢怠慢,工程其实也不难。他们很快在中州寻找到一块巨型青石,凿平后,将宰相手书的这篇文章稿样刻到石碑上。并在中岳嵩山之南选了一个高地,立了起来。碑高九丈九尺,是长宽约五尺的石柱。碑基以十面埋伏之姿势,显示出当时中原武功的超凡脱俗。碑身四面文字皆有讲究,除正面是为皇上祈寿的正文外,其余三面皆展示天下大治的种种文化伟迹,昭示太平盛世以文治为上,武功为下。


石碑一立,消息就传遍各地,进京述职的地方官员都争相拣好话奉承宰相。一位大臣与宰相步出金殿,说:“大人嵩阳之碑刻,真是名闻九州,文冠四海也。”宰相顺口回答:“哪里,哪里。”


回到家中,“文冠四海。”冠者,帽子也。孔子的学生子路与人格斗,帽子掉到地上,他去捡,被人刺穿前胸。临死还说:“君子死,冠不免”。帽子确实是很重要。比如读书的,头上若没争个帽子,岂不白读?做官的,如果掉了帽子,岂不成为白丁?石碑虽然宏大无比,没戴个帽子,岂不落了俗套,也是白搭!


这位权重爵显的宰相大人想到哪,就能办到哪。不久就请下圣旨,着嵩阳地方官选精良石质按石碑规格,设计制作一个帽子。


帽子由一整块大石构成,分三层。底层是嵌口,可套在石碑上。中层是四方大平台,上方下园,通体雕有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顶部端坐一位长寿仙翁,正在怡气养神,以此祈保天子洪福,永享太平。石帽子重8万斤,堪称天下第一。


当时,既没有起重机,也没有大吊车。把这样重的石帽子带上石碑顶部,无异于登天揽月,何其难也!


施工队伍没有办法,找到知县大人。知县没辙,就找到知府。知府没主意,就找到工部尚书。工部又禀告宰相。宰相发下话来,由工部、刑部联堂办理,工程务必搞好,工期后墙不倒,着令十天戴上。否则,格杀勿论。


令出如山,岂由分说。朝廷一连斩了两个知府,五个知县,七个工头。弄得中州大地人人自危,个个胆颤。密州、汝州、偃师、登封、嵩县、中牟乃至孟津、武陟、温县等地方官员为明哲保身,纷纷挂官而去。督抚大人和监制官严令:如完不成这一工程,就把当地百姓也一同杀光。


义门陈氏伟公之耳孙辈,奉旨公庄,共分得45处庄居。其中,到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市)的陈公明一支已经是三代了。在这三代人中,不仅有农民,也有读书人和工匠。


有一位工匠名叫陈兴五,人聪明,又善用脑子。每事来临时,他总喜欢用手把弄头壳,人称“陈把头”。他作为第九支队伍被推举征召来此施工,作了工头,限定十天将帽子戴上碑顶去。他带领工友在石碑处已转悠了第九天了,还是没有想出什么法子,明天就是最后的时日了。傍晚,太阳将落而未落的时候,从西山上走来一位衣衫褴楼的乞丐(一说是嵩阳道人,一说是鲁班师傅)。仔细看去,又鹤发童颜,步履骄健。伸手向陈兴五讨取钱粮。陈把头眼看明日即死,就把自己和施工人员的余钱剩米都给了这个乞丐。并且说:我们被抓来服徭役,算是在劫难逃了,你一个外乡人,得了钱米后,赶快逃命去吧,不要在这儿白白送死。


老乞丐也不回话,在石碑周边走了一圈,说了一句话:“我已经是土围脖子的人了,害怕什么死不死!”说完,飘然而去。


到了最后一天晚上,按照以前误工的先例,临斩前工头还可以与家人团聚一晚, 托付后事。陈把头的妻子十分贤良,且又年轻貌美。看到丈夫闷闷不乐,格外温存。然而,死期难逃更难改,只有一夜之欢了,应当加倍珍惜才是。吃过晚饭,她早早安慰丈夫上了床,拿出女人的看家本领,讨丈夫欢悦。可是,陈把头哪有什么兴趣干那房中之事?无奈这女人非常主动,极其妩媚,软语温存,专攻陈把头的敏感处。硬是把丈夫弄得性趣盎然,有如嵩阳之碑,摇摇凌空。自己又敏捷地骑上丈夫的身子,云雨一番。


陈把头一任妻子摆弄,一双手从妻子的腿摸到背心,不仅光滑得如脂似玉,而且一平如砥。恰好把高耸的“石碑”给套住了!这时,陈把头把手一搔脑壳,想起白天老乞丐说过的话,猛然间,一个十分周全的施工方案就出来了。


第二天一早,当他把方案跟工友们一说, 大家齐声叫绝。于是,主动向督抚大人和监工请求,再给十天时间,保证完成,并以全家性命担保。督抚大人实在难再找合适的工匠,也就同意了。陈兴五终于将石帽子戴上了石碑。


请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又是如何竣工的呢?


答案很简单。先将石碑用土围裹起来,作成一个能够在碑顶施工的作业平台。土面高出碑顶并与帽子底部高同。再分别用土筑起两条结实的长腿似的撑子,方向相反。撑子的斜面成一定坡度与平台相接。在靠近石帽子的一边斜面上平铺毛竹片,增加光滑,减少摩阻力,在另一边长腿的斜面上布置足够的绳索。越过平台,用人力将石帽拉上平台,转动方向,让它停止在正对碑顶的位置上。逐渐扒开平台上的土,使碑的顶端与石帽子的嵌口对准。再将平台和碑身周围的土由上而下除去。石帽子通过自身重力,渐渐戴在石碑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