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过的商品

九江之“江湖锁钥”——石钟山

发布日期:2019-06-10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在长江与都阳湖的交汇处,古称彭蠡之口,即鄱阳湖口。


鄱阳湖口“上通楚北,下达皖南,为七省之通衢,实三江之门户”,集大江、大湖、名山、名岛为一体,风景名胜,天下称奇。


历史上,国家有事,这里即为烽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战场。英雄豪杰争战于此,血写出悲壮史诗。歌舞升平,这里则是商贸的良港,旅游的胜地。舟揖云集,点缀着彭蠡烟景;名流纷至,吟诵出千古绝唱。


地理上,鄱阳湖口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线。鄱阳湖水汇入长江后,江面更加宽阔,水势更加浩大。因此,水是鄱阳湖口一大无与伦比的奇观。滚滚长江,浩瀚鄱湖,江水西来,赤流千里;湖水南至,碧波万顷。江湖交汇,长长一条水文线,两色分明。


因季节和气候不同,水的颜色往往起着复杂的变化。总的来说,夏秋盛水期,江水浊而湖水清;枯水季节,湖水黄而江水赤。而当盛水期江水猛涨之时,江水水位远远高于湖水水位,江水就像脱纽的野马,奔腾倒灌进鄱阳湖,碧波粼粼的鄱阳湖口,顿时变成一片赤色,江水湖水浑然一体。少则数目,多则逾旬,江湖水位渐渐持平,湖水慢慢沉淀,这时,也会出现短暂的江水赤、湖水黄的现象。郭沫若1965年7月7日登临石钟山,见到的即是这种景观,故写下了广为流传的“水文黄赤界”的诗句。


站在石钟山上,远眺江湖交汇处,是一条很直的水文线。但若乘游船穿越这条奇异的水文线,就会发现在浑浊的江水中涌动着一团团清清的湖水;清清的湖水中,也滚动着一团团浑浊的江水。在这里看江湖分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犬牙交错的不规则的曲线。


山是鄱阳湖口的又一奇观。上、下石钟山临湖瞰江,素称“江湖锁钥”,相距仅一公里,其间是优良的湖湾,历史名镇——双钟镇就坐落于此。


上石钟山奇石突儿,佳木葱笼。有“瑞云洞”、“英雄石”、“系马桩”诸胜迹及宋代王安石、明代常遇春等名人摩崖石刻。


下石钟山危崖高耸,楼阁参差;曲廊横槛、小桥流水;茂林修竹,古樟蔽日;玲珑剔透,一步一景。难怪古人称之为“小蓬莱”。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石钟山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连那错落有致、鬼斧神工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叫人叹为观止。


据地质学家考证,石钟山是一座由中石灰系的石灰岩构成的石头山。地表怪石叠出,瘦透嶙峋。但石钟山处处有绿树翠竹,四季有鲜花盛开。游人步入山门,就进入了绿色世界,阵阵山林清香扑面而来,顿感远离喧哗的闹市。令人惊叹的是,石钟山森林覆盖面达95%以上,仅木本植物就有200多种。山南麓最大的一棵古榆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因其形状像伞,且树下原有一座观音庙,人们都虔诚地称之为观音伞。石钟山还有四棵古樟,系130多年前彭玉麟修建山上古建筑时所栽。树干粗壮苍劲,树枝平缓舒展,树叶四季长青。且闲亭前的水池边,有一棵两丈多高的紫薇树,茎皮光滑,又名剥皮树。用手搔摸树干,枝叶微微摆动,俗称怕痒树。盛夏时节,正是紫薇的花期。花期长达百余日,人们又称之为百日红。最使人难以相信的是,石钟山西北面,下临深潭, 百尺绝壁,爬满藤蔓,石洞石缝里,竟长出千姿百态的古乔木,有的岸然挺拔,有的崖壁倒挂。危崖、绿树、苍藤、碧水,相互映衬,自成佳趣。船厅背后,南过圆门,有一棵高6米许的樱花树,乃日本友人于十多年前所赠。花开时节,满树雪片似的花朵,配在艳丽芬芳的桃李之间,煞是好看。石钟山随处可见翠竹摇弋,有的是野生,有的是人工栽培,东一从、西一簇,清风徐来,婆娑起舞。竹梢轻拂奇石、红墙、飞檐、碧瓦,也是难得的一景。


石钟山的古碑刻、石刻十分丰富,是一部难得的史书。据统计,现存的古碑刻、石刻有200多处。最早的当属唐代魏征书四言诗“遵王之义”最珍贵的是清代曾国藩书“上谕”及“上谕亭”三个大字。最多的是彭玉麟的字画手迹。苏东坡的《石钟山记》,石钟山早有碑刻,因“风雨飘零,年久蚀落,没荒芜中”。后彭玉麟访得翁方纲墨迹,刻石藏于坡仙楼,遗憾的是也失踪于战火。今怀苏亭内石碑上所刻《石钟山记》,乃今人临摹翁方纲墨迹之作。此外,黄庭坚、常遇春、郑板桥等人的题诗、题字也属珍品。石钟山还有许多古碑刻、石刻为无名氏所作,有的虽有署名,也无从查考。这一课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人们常说,石钟山是名师巧匠细心雕琢的一个精美盆景。此话一点不假。石钟山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玉一体,达到了“真山从作假山看”的奇妙艺术境界,很难用笔墨来形容描绘。还是让游人自己来细细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