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过的商品

德安县之客妹救驾

发布日期:2019-05-28

话说北宋留令义门陈分庄后,俛公之耳孙辈陈汝先率众集居建昌县石塘庄。金人入关后,大批北宋衣冠土族被迫南迁,客居异乡。陈汝先的后代随着这股南迁的历史洪流,来到梅州地区的永和镇三断岭一带谋生落户。而当地早已有很多陇西迁来的客家人居住。大家都是南来的客。由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共同遭遇和感受,陈氏人很快与其它客家人融为一体,成为“客家人”中的一个新的大家族。


事过半年,南宋苟安的小朝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大厦将倾的阴影笼罩朝野。不思复国的南宋高宗赵构治辖之下的半壁江山,自从元世祖忽必烈灭掉金国以后,更加快了土崩瓦解的进程。


江西吉水人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残败局面,挺身而出,组织义军抗元。一连打了几次胜仗。正待北向救主,却不料宋恭帝已被元军所掳,投降了敌人,反战派人劝说文天祥归顺大元。文天祥当众回绝恭帝:“圣使乞回,古训有‘社稷为重君为轻’,臣自当效之。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宋恭帝的使者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


文天祥在南方先后辅佐赵昰、赵昺为帝,撑起抗元大旗。在江西、广东、福建一带转战多年,留下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是大宋的最后一抹晚霞。



据永和镇一带客家人传说,有一天,文丞相率兵将约百余人保护端宗赵昰来到梅州。一行人已经整天没进一粒米,饥饿难奈。身后又有大批元军铁甲追赶,情况十分危急。正统观念极强的客家山民,听说南宋圣驾和承相亲临,纷纷箪食壶浆,在道旁迎接。此情此景,落难的君臣们十分感动。


客家人的生活以深山为伴,粗菜当粮。客家风俗、客家山歌更是独具风骚。他们中的男人十家就有七家在南洋打工赚钱。只有女人、小孩和老人在家乡种田为业。用现在的话说,是名副其实的386199部队驻守本土。特别是女子的能干,超乎寻常。她们不仅包揽家务,而且耕田耙地,插秧割谷,样样都会。


现在,元朝追兵已近,宋朝君臣如何脱险呢?人人心头涌起疑云。


元军由脱脱大帅之子舍舍木率领,骑兵千余人为前锋,后续步众约五万之众紧随其后。一路浩浩荡荡,来到三断岭下寨,与陈家屋场遥遥相对。


舍舍木派出几拨探子深入山里打探消息,哪里还有宋军踪影。次日清晨,舍舍木站在山顶举目远望,这一带山高路险,林木茂盛,炊烟袅袅,虚实莫辨。


左边山坡上传来阵阵山歌,歌声缠绵绯恻:


“郎在番邦妹在唐,两人共天各一方。


妹在唐山无双对,哥在番邦打流浪”······


右边山头上又响起轻轻和歌,歌声哀怨凄切:


“十八娇娇三岁郎,半夜想起痛断肠。


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女子的歌声飘进元军的耳朵里,如仙乐一般,让人嘎然止步。


 舍舍木带亲兵几十人来到山下,只见收割完不久的稻子在田里晒干后,一对对的人,头戴小斗笠,面罩黑轻纱,将稻子迅速捆好,三个一垛,两个一垛,排放整齐。然后,从路旁拿起一根看似扁担又不是扁担的家伙,一头插上一垛,挑起就走,身轻似燕,如飞穿梭。这边一队没走完,那边又走来了一队。只见她们一个个拿着冲篙,雄赳赳,气昂昂,看起来精壮有力,威风八面。仔细瞧那手拿的家伙,两头尖尖,在日光下闪闪发亮,是铁打的!那么厚的稻垛,怪不得一插就进去了。问部下,这是什么兵器?谁也说不清楚。那些人一个个蒙着头脸,到底是人是神?舍舍木顿时给蒙住了。


正在这时,山脚下又飘来一缕女子山歌:


“至嘱亲友莫过番,海浪抛起高过山。”


晕船如同天地转,一脚不慎下阴间。”······


这个与宋军对阵多年的元将,听出歌词中好像隐隐含有杀机,玄妙莫测。认为大军已深入南方蛮邦的重地,而自己对化外神巫术则一窍不通。如果冒然进军,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舍舍木回到大帐,与众将商议,悄悄下令,撤军北返。


宋端帝和文丞相就这样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