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过的商品

云雾圣山:庐山介绍词

发布日期:2011-08-31

九江祥和国际旅行社 1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庐山的诸峰都是在飘渺不定的云雾中忽隐忽现,仿佛天上的瑶池飘落人间,仍旧带着恋恋不舍的仙气。倘若天空放晴,云雾散尽,便惊鸿一现般显露出群峰叠翠,深谷幽涧,以及那些掩映在莽莽群山中鳞次栉比的文化景观……

  古往今来,这座大山不知折服了多少英雄和才子,亦不知见证过多少幕历史的大戏。九江旅行社

  但即便如此,几千年来的尘世间也未尝有哪一双眼睛可以勘破它的全貌……

  在庐山博物馆的化石陈列室里,石头们安静地讲述着关于这座山是如何被孕育的古老故事。

  10亿年前,这里原是浅海沉积的古老地层,经历反复几次的抬升和陆沉,最终才浮出水面。此后两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地层开始断裂,裂隙处在地壳的挤压下缓慢上升,初现山的样子。到了300万年前,这个山谷同星球上其他地方一样,正在经历着冰川世纪。

  这时,大地忽然开始抖动。巨大的冰晶推搡着已经不堪重负的岩石和沙砾跌下山崖。沉睡的冰河开始苏醒,那些随波逐流的岩石用刀锋一样的棱角,切割着所经之处的每一寸浅滩和山体。

  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第四纪冰川运动。冰河之下暗流涌动了几百万年,自然界的秩序重被书写。

  自然造化恩宠于斯。在一马平川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庐山拔地而起,襟江带湖,峰险涧深,云蒸霞蔚,自成一派风姿。它的四周,匍匐着低矮的丘陵,无边的原野,苍茫的江湖。世代繁衍在此的人们,也有赖青山的惠泽,春种秋收,夏忙冬藏,休养生息,洋洋自得于天地之间。庐山旅行社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晚期,庐山周围便有人类生活。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先民用无数的神话传说勾勒着他们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传说至今仍在高山低谷间随风传颂……

  庐山流传最广的当是匡俗的故事。周武烈王时代,一个叫匡俗的人进庐山求仙学道,天子想请他出山,匡俗拒不肯从,当人们找到匡俗的住处,却只见到一间茅庐,匡俗从此不知所终。

  庐山之所以叫庐山,又或叫匡庐,就是因为这个叫匡俗的人。

  关于“庐山”二字何时最早见诸文字,说法不一。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考证得出,早在战国时代一本名为《 竹书纪年》的书中就有“ 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的记载。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庐山”这两个字之所以耳熟能详,却完全是始自一位书写历史的汉朝人。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一个年轻人在远离中原的庐山上进行着他人生的探索。他站在山巅,眺望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疏理过的九江。30年后,他为这次经历写下了十字的感慨:“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他,就是官居太史令的司马迁,而那部写下庐山名字的奇书便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直到今天,司马迁所登的庐山主峰大汉阳峰上仍有禹王台等遗迹及后世碑刻追忆大禹的对联。

  “庐山”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竟是由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和这样一部经典的史书来为它报幕,当是何等的幸运。正因为这10个字,庐山永别了蛮荒蒙昧的时代。

  公元220年,辉煌了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宣告谢幕,中国历史进入到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的又一次离乱动荡。三国归晋、八王之乱、及至五胡乱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日渐强大,公元四世纪前叶,华夏文明的中心被迫由中原开始了向长江中下游的偏移。这场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的大迁徙,史称“永嘉南渡”。

  此时的庐山,尽管已被载入正史,但在华夏文明圈中仍然是座名气甚小的山岳。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正是这场前所未有的文明大迁徙,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其中,庐山将一个大步跨入它的人文历史,并从此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再也无法忽视的焦点……

  在庐山剪刀峡,有一块斑驳的岩壁上,浮现着一幅画像,纵是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仍然可以看出,画中是一位端坐的僧人。这位僧人与庐山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几千年来,亚欧大陆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一直进行着南北向的碰撞和互动,与之相随的,是异域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2500年前,在遥远的恒河流域,随着菩提摇曳,一个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宗教——佛教,就开始了自西向东的传播和蔓延。及至东晋时代,佛教在中国已有了300年的历史。

  来自遥远次大陆的佛教,在与中国本土文化2000年的融汇中,其深奥的哲理和晦涩的经义早已被重新诠释和改造,变得更为大众所接受。善恶因果,祈求世界圆满,家人平安幸福这些人类最纯朴的思想,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植下来。

  如果追溯这一流变的源头,就必须提到位于庐山脚下的寺庙——东林寺。

  它的奠基人,就是1600年前远行至此的慧远。

  公元381年晚春,初到庐山的慧远,几乎遍游了山间的景致。史料记载,他经常来到庐山的幽谷中,共清泉流瀑之声,凝神于巨石之上,冥游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他更为庐山写下洋洋600字的《庐山记》,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第一篇完整描述庐山景致的散文。

  慧远决定留在庐山。

  公元386年,久慕慧远大名的地方官在西林寺的东边为他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为东林寺。从此,慧远卜居庐山36年,直至往生。

  公元461年,已年过半百的陆修静云游至庐山。遍历名山大川的他站在金鸡峰下,还是被这山谷的气象所吸引。道教崇尚自然,清静虚无。谷中的简朴寂然,正切陆修静的心境,于是他停下了脚步。

  自此,他便隐遁在这里,著书立说,采药炼丹,植松种竹。一呆便是7年。

  他为什么会选择庐山住下,这与庐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庐山东临鄱阳湖,北濒长江,有雄伟挺秀的山峰,瞬息万变的云海,飞流直下的瀑布,加上空气新鲜又宁静。

  今天,来到庐山的游客们必到的景点之一,就是仙人洞。它是大自然又一个鬼斧神工的杰作,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题诗中“天生一个仙人洞”更令它扬名四海。许久以来,仙人洞就是供奉道教吕祖的府第,人们来到这里焚香叩拜,祈求平安幸福。但他们也许并不清楚,本土的道教文化能够至今兴盛不衰,莫不与 1500多年前,陆修静在庐山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息息相关……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一直以来,它却只是以简单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其谱系、仪式、方法以及思想,都显得零碎和杂乱。在当时,引经据典的儒生和理论深厚的佛家,都时常嘲笑它的简陋。

  这一切,却因为陆修静隐居庐山的岁月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